首页 > 智能汽车 > 智能汽车
发布日期:2025-04-03 09:10:27

《从智能驾驶到人工接管:专家警示——唤醒分心司机至少需10秒》

10秒危机:揭秘智能驾驶与人工接管的致命延迟

   4月3日消息,小米SU7在高速行驶中发生碰撞并引发爆燃,导致人员伤亡,此事持续引发公众热议。人们聚焦于智能驾驶系统切换至人工接管所需的时间是否足够这一问题。

《从智能驾驶到人工接管:专家警示——唤醒分心司机至少需10秒》

   根据小米官方披露的信息显示,从NOA发出风险预警和减速提示,到车辆与水泥隔离栏发生碰撞,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2到4秒钟的时间。

   罗某的母亲在谈及事故时情绪激动,她提到儿子当时使用的是车辆的智能驾驶功能。“在那样的突发情况下,普通人真的很难在两秒内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并完成手动接管操作。这不仅考验驾驶者的心理素质,也对系统的预警机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我认为,这次事件提醒我们,在推广自动驾驶技术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与优化。一方面,车企需要确保系统能够在复杂路况下提供足够清晰且及时的提示信息;另一方面,用户教育同样重要,驾驶者应充分了解辅助驾驶系统的局限性,并始终保持专注,以备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响应。此外,法律法规层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明确各方责任边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此,近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对小米提出的“2秒预警”功能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实际情况下,至少需要10秒的时间才能有效唤回那些因分心而未能及时反应的驾驶员。 这一质疑引发了广泛关注。从技术角度来看,2秒的预警时间确实显得较为仓促,尤其对于注意力分散的驾驶者而言,这或许并不足以完成从分神到完全掌控车辆的操作转换。而朱教授强调的10秒唤醒时间,则更贴近实际情况,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或复杂路况下,驾驶员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重新集中注意力并做出正确判断。 我认为,无论是小米还是其他车企,在设计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时,都必须充分考虑到人类驾驶员的心理与生理特性。虽然快速预警有助于减少事故风险,但过分依赖技术而忽视人的因素,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企业应当更加注重系统的实用性与安全性,确保技术真正能够为用户服务,而不是仅仅追求宣传上的噱头。 总之,智能驾驶的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既要依靠技术创新,也要关注用户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科技更好地造福社会。

   这位教授还指出:“部分车企因考虑到监管率过高会影响用户体验,从而“阉割”部分安全向提示。”

   在这之前,有汽车领域的博主指出,“在正常的驾驶情况下,驾驶员大约需要2秒时间来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操作虽然能够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但未必能够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毕竟不同驾驶员的技术水平和状态存在差异。”

   有专家指出:“在自动驾驶模式切换到人工驾驶时,要求人类驾驶员在2秒内做出操作反应,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通常情况下,人类需要先看到信息、进行识别,再作出反应,整个过程至少需要3秒钟,而且前提是驾驶员必须保持高度专注。”

   对此,你怎么看呢?

智能汽车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百度权重≥3友情链接交换
数界探索  |  科技快讯中文网  |  经济脉动  |  科技先锋  |  财智慧  |  慧算财经  |  财经探秘  |  财经日报  |  今日财经  |  财经风向标
Copyright © 2025 智慧科技官网 网暻网络
备案号:陇ICP备16003923号-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