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
发布日期:2025-08-11 19:07:58

机器人鼓手突破音乐边界,精准节奏演绎多元风格

机器人鼓手挑战人类极限,未来节奏革命一触即发

   8月11日消息,人形机器人通常被设计成模仿人类形态,以便完成诸如协助老年人或处理危险物品等实际任务。过去十年间,它们已经具备搬运箱子、组装零部件以及提供物理治疗等能力。然而,在创意艺术领域,人形机器人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尽管人形机器人在实用场景中表现出色,但它们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这或许是因为艺术更依赖于情感表达与主观判断,而这些正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所难以完全复制的。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人形机器人或许能在舞蹈、绘画甚至音乐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创造力,为艺术世界带来新的可能性。

   注意到,瑞士卢加诺应用科学大学(SUPSI)、意大利达索亚研究所(IDSIA)以及米兰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弥补这一领域的不足。他们最新开发的“机器人鼓手”展示了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够跟上节奏,还能演奏复杂的鼓点,其节奏控制与表现力已逐渐接近人类鼓手。

   这一项目的灵感源于一次偶然的交流。项目第一作者阿萨德・阿里・沙希德(Asad Ali Shahid)在接受 Tech Xplore 采访时表示:“机器人鼓手的想法实际上是在与我的合作者洛里斯・罗韦达(Loris Roveda)喝咖啡时偶然聊到的。”他们意识到,人形机器人很少涉足创意领域,而鼓手需要具备节奏感、身体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因此鼓手的角色是一个“完美的新领域”。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套机器学习系统,使人形机器人能够在鼓组上完整演奏整首曲目。他们用宇树科技的 G1 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模拟测试,音乐被转化为“节奏接触链”,即一系列精确计时的鼓点敲击序列。机器人在模拟环境中不断练习,以完善其演奏技巧。

   沙希德指出,关键在于将每首音乐转化为一系列精确计时的接触事件,这些提示让机器人知道何时敲击哪些鼓。随着训练的深入,机器人逐渐展现出类似人类的行为,比如换棒、交叉手臂击鼓以及在鼓组上的动作优化。测试覆盖了从爵士乐到摇滚和重金属等多种音乐风格,包括林肯公园乐队的《IntheEnd》、戴夫·布鲁贝克的《TakeFive》和邦·乔维的《LivingonaPrayer》等曲目。机器人在多数曲目中达到了超过90%的节奏精准度,并能够提前规划接下来的动作,在演奏过程中实时调整鼓棒的使用。 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的潜力,也让人思考机器与人类在艺术表达上的边界。尽管机器人已经能够达到极高的精准度,但音乐中的情感传递和即兴发挥仍是人类独有的特质,这也是未来技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沙希德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人鼓手”将为机器人表演者登上现场乐队舞台铺平道路,同时也能为音乐之外的领域提供一个教授精准计时技能的框架。研究人员计划将机器人在模拟环境中获得的技能转移到实际硬件上。沙希德表示:“我们的下一步是将机器人鼓手带入现实世界。”他们还计划增加即兴演奏功能,以便机器人能够适应音乐节奏,像人类鼓手一样实时做出反应。

   如果这一转变得以实现,未来的音乐会不仅将有人类音乐家参与,还将出现机器人演奏者,它们将以完美的节奏和精确的技巧进行表演,绝不会错失任何一个节拍。该研究的相关成果已发表在arXiv的预印本平台上。

人工智能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百度权重≥3友情链接交换
数界探索  |  科技快讯中文网  |  经济脉动  |  财智慧  |  慧算财经  |  财经探秘  |  财经日报  |  今日财经  |  财经风向标
Copyright © 2025 智慧科技官网 网暻网络
备案号:陇ICP备16003923号-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