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五年之约:揭秘武大雷军班背后的艰辛与突破
3月27日消息,据武汉大学官方今日发布的视频显示,在武汉大学2024级雷军班举办的“筑梦新时代,珞珈正芳华”主题班会上,雷军与学生们分享了他个人的学习经历及心得体会。
雷军在与学生们交流时,鼓励大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注于学业精进,积极拓展社交圈。他提出,要以“高目标牵引”“学会拆解目标”以及“以热爱驱动行动”作为实现梦想的三把钥匙,为自己的未来开启更多可能。 我认为,雷军所强调的目标设定方法非常实用且具有启发性。高目标能够激励我们不断突破自我,而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则让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变得触手可及。同时,热爱无疑是推动长期坚持与努力的最佳动力。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学生群体,对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晰的价值判断和持续学习的态度尤为重要,而雷军的分享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据悉,雷军班是武汉大学为推动多元化人才培养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由校友雷军亲自带队,致力于培养未来计算机领域的创新创业领军人物。2024年,雷军班正式启动招生工作,计划招收30名学生,其中一半通过高考招生,另一半则面向全校新生进行二次选拔。
雷军班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采用产业导师、学业导师和工程导师“三师共育”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与指导。同时,该班级实施了灵活多样的课程管理机制,如部分课程免修免考、弹性学制以及科研轮转制度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规划学习路径。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术热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学生满足学业要求,就能实现100%保研和100%直博的目标,这无疑为优秀学子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我认为,“三师共育”模式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进步,它将企业实际需求与学校理论研究紧密结合,有助于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而灵活的学分认定和评价体系,则打破了传统教育框架的束缚,让学生能够在自由探索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这样的改革值得推广,因为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既关注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这对于高等教育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了解到,在一场主题班会上,雷军分享了关于“雷军班”的由来。两年前,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首次提出设立“雷军班”的想法时,雷军选择了婉拒。然而,当校长再次提及此事时,雷军虽感到压力重重——既有荣誉方面的考量,更担心承担不起相应的责任,最终还是答应了这一请求,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先试办五年。 在我看来,“雷军班”的成立并非只是简单的冠名或形式上的合作,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期待。一方面,这体现了高校对企业家精神与实践经验的认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雷军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五年的时间既是一个考验期,也是一个探索期,能否真正实现初衷,还有待时间检验。无论如何,这一举措无疑为校企合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值得社会各界关注与期待。
雷军还谈到,雷军班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注重深度,也要兼顾广度,不仅要认真阅读好书,也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要拓宽视野和知识面,进而明确一生的事业目标。
雷军在谈及小米汽车的发展历程时提到,小米设定了实现100项“唯一、第一、最”的目标,却因此遭到汽车行业的诸多质疑和嘲笑。雷军表示,小米汽车汇聚了众多技术专家和行业高手,而这些专业人士在传统车企时从未有过一开始就立志打造世界第一的雄心,这正是小米与传统车企最大的不同之处。
雷军透露,目前可能干了 30 项“唯一、第一、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