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未来:工信部装备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莅临每日互动开展深度调研
近日,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与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法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公维洁等一行到访每日互动,深入了解其在数据赋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何国强、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李明松以及西湖区委常委、副区长俞晖等领导陪同调研并参与座谈。每日互动董事长方毅携旗下智慧交通生态企业云通数达CEO曲俊秋及副总裁钱铖共同接待了来访嘉宾。 此次调研不仅展现了每日互动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凸显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通过实地参观与深入交流,各方进一步明确了“车路云一体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我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增长,“车路云一体化”将成为提升交通安全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每日互动等企业的努力,不仅有助于加速行业技术创新,还能为构建更加智慧的城市交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企业加入到这一领域中来,共同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迈向新高度。
图:工信部领导一行参观每日互动数据智能展厅
在数据智能展厅内,调研组成员一边参观一边与方毅交流,深入了解公司在智慧交通领域的业务规划与发展布局。当来到数智绿波展示屏前时,数百条绿波道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方毅向调研组介绍道:“我们凭借海量高质量的数据基础,持续进行数据清洗与融合,构建全域车时空数据体系,以不到1%的成本完成了杭州市470多公里绿波带的建设,使杭州成为全国首个‘全域绿波’城市。如今,市民出行已从过去的‘三红一绿’转变为‘三绿一红’,实现了从‘治堵’到‘致畅’的飞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而“城市绿波”作为一种优化交通流量的措施,正逐渐受到关注。所谓“绿波”,即通过调整红绿灯的时间差,让车辆在特定速度下能够连续通过多个路口,从而减少停车等待的时间,提升整体通行效率。然而,要真正实现绿波道路的高效运作,离不开精准的交通信号数据支持。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其核心在于对环境的高度感知与决策能力。如果能将城市绿波道路的信息与自动驾驶系统深度融合,无疑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例如,自动驾驶车辆可以通过实时接收绿波信号数据,自动调节车速以适应当前的绿波节奏,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延误。同时,这种深度融合还能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反馈,帮助进一步优化信号配时方案。 从长远来看,这种结合不仅能够显著改善城市交通状况,还可能催生全新的出行模式。比如,在未来智慧城市的构想中,自动驾驶车队可以同步调整速度,形成一条真正的“绿色走廊”,让市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环保的出行体验。当然,这一过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技术标准统一、数据安全保护以及跨部门协作等问题。 总体而言,“城市绿波+自动驾驶”的融合发展前景广阔,但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才能将理想变为现实。这不仅是解决交通难题的一次尝试,更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钱铖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交通信息上云上车技术解决方案并现场演示信号灯数据质量监管平台。该方案通过5G通信网络,快速融合各类交通数据及智能网联车企车辆数据,构建数字化、规模化、标准化、轻量化的“云—车”通信路径,可实现城市级、高准度(数据准确性大于99%)、低延时(小于500ms)、全要素的高质量路口交通信息上云上车。
图:杭州市信号灯数据质量监管平台
目前,杭州市已完成2643个路口信号灯数据的上云工作,并在滨江区启动了试点项目。目前,全区452个路口的数据服务已成功接入车辆系统,为吉利、银河、极氪、菜鸟、新石器、零跑等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智慧交通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范例。 在我看来,这一项目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技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的可能性。通过将交通信号灯数据上云,不仅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还实现了更精准的城市交通调度。对于参与试点的企业而言,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获得更加智能化的服务支持,从而推动自动驾驶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未来,希望这样的模式能在全国更多地区推广开来,让更多人享受到智慧交通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加强管理,确保项目长期健康发展。
与会最后,新石器无人车在展示现场带来了已成功应用交通信息上云上车技术的无人配送车智能调度系统,其显著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和道路通行效率,获得了广泛关注。与会者围绕项目的创新亮点和技术推广价值展开了深入交流,并一致认为应构建长期有效的沟通平台,通过紧密协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交通生态的建设与发展。 我认为,这一项目不仅展示了技术创新如何赋能智慧交通,更体现了跨行业合作的重要性。从无人配送车到智能调度系统的落地,背后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未来,只有持续优化技术方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政策支持与市场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为公众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