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能汽车 > 智能汽车
发布日期:2025-03-18 09:27:12

比亚迪:颠覆想象,释放疯狂能量

疯狂能量,引领未来

   比亚迪这个“技术理工男”,最近开技术发布会“上瘾了”。

比亚迪:颠覆想象,释放疯狂能量

   2月中刚刚推出了“智驾平权”计划,3月初又实现了无人机的车载功能,比亚迪昨晚(3月17日)再次在深圳总部举办了2025年的第三场技术发布会。

比亚迪:颠覆想象,释放疯狂能量

   在一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发布会上,比亚迪带来了三项引人注目的成果:一项名为“兆瓦闪充”的技术,号称能够提供接近燃油车的补能体验;支撑这项技术的核心——全新一代纯电“超级e平台”;以及两款备受瞩目的新车——汉L和唐L的部分信息展示与预售详情。 比亚迪此次发布的“兆瓦闪充”技术无疑是一次技术突破,它不仅提升了电动车用户的使用便利性,还进一步拉近了电动车与传统燃油车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在当下充电基础设施尚需完善的大环境下,“兆瓦闪充”这样的高效补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切的背后,则是全新一代“超级e平台”的强大支持。这个平台或许将成为未来比亚迪电动车研发的重要基石,为更多车型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汉L和唐L的亮相也让人眼前一亮。作为比亚迪今年的重磅产品,这两款车型不仅继承了品牌的高端定位,还在设计和技术上进行了全面升级。尤其是预售环节,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这也表明比亚迪对这两款车寄予厚望。总体来看,比亚迪通过这次发布会展示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技术实力,同时也传递出对未来市场发展的信心。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新产品的推出无疑增加了选择的空间,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则可能意味着竞争格局的新一轮洗牌。

比亚迪:颠覆想象,释放疯狂能量

   其中,在本次发布会上,前两项技术创新成果无疑是焦点所在,彰显出比亚迪针对新能源汽车补能这一“木桶效应中最短的板”发起的新一轮攻坚行动。

比亚迪:颠覆想象,释放疯狂能量

   “兆瓦闪充”有多强?如何实现?

   最大输出电压可达1000V,最大输出电流为1000A,最大输出功率则高达1000kW。

   官方宣传的充电体验或许更能让你直观感受充电速度——在最高功率下,1秒钟即可增加2公里续航(总续航720公里,充电倍率为10C);而短短5分钟内,就能将续航从35公里提升至442公里,平均每分钟可增加约80公里续航(充电倍率约为7.4C)。

   在一场引人注目的新车发布会外场活动中,比亚迪唐L展示了其卓越的充电性能。现场设置了三台充电桩,其中仅有一台为“兆瓦闪充”设备,且每台充电桩都配备了双枪设计。值得注意的是,这台高功率充电桩由一台主机与一个储能柜协同驱动,为观众呈现了未来充电技术的可能性。 这一充电演示无疑让人印象深刻。通过这种方式,比亚迪不仅展现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传递出对未来出行方式的深刻洞察。特别是在充电桩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利用资源成为关键。储能柜的应用让充电过程更加灵活,同时减少了对电网的依赖,这对于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兆瓦闪充”的存在表明,即使在复杂的使用场景下,高性能充电设备依然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这种技术突破或将重新定义电动车用户的出行体验,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构建完善的充电网络时,不仅要关注数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总之,这次演示不仅是对产品的展示,更是对行业发展方向的一次有力指引。

   发布会外场充电演示:左侧是车内仪表实拍图,右侧是充电速度展示图

   虎嗅在比亚迪发布会外场目睹了现场实际充电演示,一台总行驶里程约为700公里的汉L,在4分18s的时间里就充入了395公里的可行驶里程(大概率是WLTC里程,实际里程根据使用场景有可能会缩水),充电速率超过90公里每分钟,基本符合官方宣传的充电效率。

   比亚迪推出的“兆瓦闪充”技术,在补能效率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根据实际测试,当电动车的电池电量处于10%至80%之间时,“兆瓦闪充”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充电,与传统燃油车加油的时间基本持平。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比亚迪的技术实力,也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在日常使用体验上的进一步优化。 从目前来看,这种高效的充电方式无疑为电动车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过去,许多人对电动车的续航和充电时间有所顾虑,而“兆瓦闪充”的出现,让这些担忧得到了缓解。尤其是对于长途出行或需要快速补能的场景,“油电同速”的实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补能效率大幅提升,但充电桩的普及率和充电网络的完善程度仍然是影响电动车推广的重要因素。未来,比亚迪及其他相关企业还需要继续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便捷的充电服务。 总体而言,“兆瓦闪充”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提升了电动车的竞争力,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这不仅是比亚迪的一次技术飞跃,更是整个行业迈向更高效、更环保未来的一步。

   这一充电速度不仅优于目前市面常见的250kW以下的普通快充桩,也让比亚迪超越了蔚小理极、特斯拉等“快充前辈”:

   小鹏:2024年底发布了S5超级快充,最大电压1000V,峰值功率960kW;2025年1月实际部署的单充电桩最大功率为720kW;

   蔚来:2023年底发布的全新超快充技术,最高电压达到1000V,最大电流为765A,单桩最大输出功率高达640kW。

   理想:2023年年底起开始投入使用的5C快充桩,其最高电压突破800V,最大电流超过700A,单桩峰值功率可达560kW以上。

   极氪:2024年底即将面世的V3极充桩,以其最高1000V的工作电压和800A的峰值输出电流,实现了单枪800kW的惊人功率输出。这一技术突破无疑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标志着充电基础设施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我看来,这项技术的推出不仅是一次硬件上的飞跃,更是一种对未来能源需求的深刻洞察。随着电动车市场的迅速扩张,用户对于快速充电的需求日益迫切。V3极充桩的高功率输出能够显著缩短充电时间,极大提升用户的便利性。同时,这种高效能的设计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出行。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与之相关的挑战。如此高的功率输出对电网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确保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是行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此外,充电桩的普及还需要考虑成本控制和技术兼容性等问题,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总体而言,V3极充桩的发布是电动汽车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它不仅展示了技术创新的力量,也为未来的能源解决方案提供了无限可能。我们期待这一技术能够尽快落地,为更多消费者带来便捷高效的充电体验。

   特斯拉:2024年年底公布的新一代V4超充桩最大功率可达500kW,而目前在国内铺设的依然是250kW的V3超级充电桩。

   比亚迪凭借其领先的新能源技术,推出了一套堪称市面上最强的补能解决方案。在这一计划中,比亚迪不仅对车辆端的技术进行了深度优化,还对充电桩端做出了创新性改进。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展现了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前瞻布局与技术实力。 在我看来,比亚迪此举不仅体现了其在技术创新上的持续投入,也彰显了其对未来交通发展的深刻洞察。通过提升车辆充电效率和优化充电桩性能,比亚迪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能源补充体验。这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更是推动整个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迈进的重要一步。未来,随着更多类似技术的应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为全球碳减排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以充电桩为例,比亚迪发布会上演示的“兆瓦闪充”系统,在“1主机1储能柜”(储能柜容量225kWh)的配置下,可以最大拥有1360kW的输出能力(储能柜最大输出800kW,电网输出最大560kW),即便双车同时进行“闪充”,也能拥有不错的补能速率表现。

   比亚迪在推动电池技术革新方面再次迈出重要一步,不仅对电池进行了全面优化,将其升级为更高效的闪充电池,还实现了全车架构的千伏高压改造。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旨在显著提升车辆的充电效率与电池寿命,同时通过统一高电压平台,让空调等大功率车载设备运行更加高效平稳。 在我看来,这一系列技术升级不仅是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电动车普及率的提高,用户对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的要求日益严苛,而比亚迪此次的技术突破无疑为解决这些痛点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千伏高压架构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也为未来更多智能化功能预留了空间。这表明比亚迪不仅着眼于当下市场需求,更在为长远发展布局,这样的前瞻性战略值得肯定。

   在支持自己这套闪充系统的基础上,比亚迪还对目前市面常见的其他充电桩进行了“适配”,具体包括两项特色的充电能力:“双枪充电”和“升压充电”。

   “双枪充电”针对的是本就支持千伏的快充站点,但其单桩功率达不到“闪充”。

   用户能够同时连接两个普通的“快充桩”,这样整体的补能效率理论上可以提升一倍(尽管会占用更多的充电桩资源,但总的充电时间并不会因此增加)。而“升压充电”技术则是为了解决普通公共快充桩效率较低的问题,通过车辆自身的电驱系统进行升压处理(相当于将车辆电机当作变压器来使用),从而将外部输入的充电电压提升至车辆所需的标准水平,进而达到接近原厂快充桩的补能速度。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兆瓦闪充”整体解决方案的核心——功率芯片采用了比亚迪自主生产的碳化硅芯片,其耐压水平达到1500V,这一技术指标同样处于全球车规级碳化硅功率芯片的领先位置。

   在已经较为成熟的整体快充方案之上,比亚迪在发布会上透露了初期的建站计划:兆瓦闪充站的建设规模将超过4000座(场站数量,实际充电桩的数量还会更多)。此外,比亚迪未来也会开放合作渠道,与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资本共同推进充电网络的建设。

   纯电“超级e平台”,新在哪里?

   “兆瓦闪充”作为核心技术,为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给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三万转电机”的加入不仅提升了动力性能,还进一步优化了能效表现。同时,“全车热管理技术”的引入,使得整车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大大增强,而“其他车辆基础架构”的全面升级,则让车辆的整体性能更加完善。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超级e平台”,实现了电动化领域的深度整合与创新突破。 我认为,“超级e平台”的推出标志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不仅解决了用户对充电速度和续航里程的焦虑,还在提升驾驶体验和安全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深度整合的技术路线,展现了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前瞻性布局,也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未来,随着更多类似技术的普及,新能源汽车将更加贴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行业视角来看,这套平台的确在多个细节上具有领先性。

   近日,一款备受关注的“580kW电机”凭借多项前沿技术革新再次成为行业焦点。该电机通过强化磁场设计,使得转子与定子之间的气隙得以扩大,并且对电机的油冷链路进行了系统性优化,同时采用特别改进的扁铜线绝缘涂层,成功实现1000V工作电压下的稳定运转,最高转速突破三万转。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显著提升了功率密度,还使其达到16.4kW/kg的卓越水平,大幅超越行业内12~14kW/kg的一般标准。

   强劲的电机让车辆展现出色的性能:在“三万转电机”的推动下(很可能配备双电机,但不清楚是后驱还是四驱布局),汉L的零百加速达到了惊人的2.7秒,最高时速更是高达305公里。唐L的零百加速同样表现出色,仅需3.6秒,最高时速为287公里(对比参考:小米SU7 Ultra的1.98秒和318公里每小时的极速)。

   比亚迪在此次的技术革新中,对热管理系统进行了显著优化,这一改进对于新能源车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例如,他们将传统电池包上下使用的液体冷媒替换为相变冷媒,这种设计类似于冰箱或空调的工作原理,但具体采用的冷媒类型尚未公开。这一改动大幅提升了传热与散热的效率,为车辆性能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从我的角度来看,比亚迪这次对热管理系统的升级不仅体现了其在技术创新上的持续投入,也反映了行业对解决电动车续航与安全问题的关注。相变冷媒的应用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它可能在未来进一步推动电动车性能的提升。同时,这也提醒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仅是电池容量的竞争,更需要在细节处不断寻求突破,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类似的创新成果,助力整个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在另外一个关键零部件电机上,比亚迪通过两重换热器“冷媒-水”、“水-油”,实现了电机更彻底的散热管理,为其超高转速的实现扫除了障碍。即便外界高温,也能够将电驱的水循环温度控制在30度以下,让整个热管理链路能够高效工作。

   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超级e平台”将进一步增强纯电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它不仅能够为售价20万元以上的车型如汉L、唐L注入更多市场吸引力,还计划逐步推广到价格更低的比亚迪系列产品中,比如将充电速率提升至5C,优化驱动电机性能等。 可以看出,“超级e平台”的技术迭代对于比亚迪整体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有助于巩固其在高端市场的地位,使旗舰车型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技术下沉,也能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前沿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实惠。这种从高到低全面覆盖的发展思路,既体现了比亚迪强大的研发实力,也展现了其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落地,比亚迪或将引领整个行业加速向电动化转型。

   比亚迪的“新明牌战略”

   过去几年,比亚迪凭借自身在汽车零部件的垂直整合和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迅猛发展获得了成本上的领先优势。只可惜这种“粗暴而简单”的打法总有尽头,市场就那么大,部分弱势合资“蛋糕”被瓜分掉之后,就进入了更激烈的自主车企内战环节。

   在这个阶段,比亚迪在稳固自身规模体量的同时,正面临提升产品价位与品牌价值的新挑战。自今年年初以来,比亚迪通过三场重要的技术发布会展示了其战略方向,将“技术和产品的体系化创新”确立为突破的关键点。

   比亚迪的各个垂直产业链环节,均通过技术创新为企业的产品和品牌提供持续支撑。以本次“兆瓦闪充”中至关重要的碳化硅功率芯片为例,在车企行业中,能够自产1200V级别的企业,目前唯有比亚迪。去年,比亚迪曾透露,其宁波工厂的碳化硅晶圆产能已达每月2万片,并计划进一步扩产,最终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碳化硅工厂”。

   这种“全靠自己+开疆拓土”的打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明智”。

   高速快充领域的技术突破,理论上并不需要从零开始,其他车企完全可以借助现有产业链资源,迅速推动500kW以上充电桩的普及。然而,比亚迪这次选择了一条全自研的道路,从芯片到储能电池,再到液冷技术和相关组件,构建了自己的“兆瓦快充”体系。这种做法虽然展现了比亚迪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但在成本控制方面未必能占据明显优势。不仅如此,这也意味着比亚迪需要在多个技术领域与现有的充电产业链企业展开直接竞争,这无疑增加了市场开拓的难度。 在我看来,比亚迪的这一策略既有亮点也有风险。亮点在于,通过全链条的自主掌控,比亚迪能够更好地确保技术的一致性和产品的稳定性,从而在用户体验上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但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且技术迭代迅速的情况下,过于依赖自研可能会导致资源分散,增加不必要的开发成本。此外,与其他企业合作共享资源,或许能更快地实现规模化效应,降低整体投入。 总体而言,比亚迪的选择反映了其对核心技术的高度重视,但这是否是最优解,仍需时间验证。未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将是比亚迪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比亚迪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的位置,与其“不等待、主动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密不可分,而这种精神与比亚迪根植于企业文化中的工程师思维深度结合,共同铸就了其独特的竞争优势。比亚迪不仅在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精益求精,还始终走在技术创新的前沿,不断推出引领行业潮流的新产品。这种能力让比亚迪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在我看来,比亚迪的成功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企业文化和战略眼光的胜利。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比亚迪凭借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这无疑为其他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同时,这也提醒我们,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清晰的战略规划。

   由此而催生的、不断加速的“体系化技术创新”,正在成为比亚迪卷新能源市场的“新明牌战略”。

智能汽车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百度权重≥3友情链接交换
数界探索  |  科技快讯中文网  |  经济脉动  |  科技先锋  |  财智慧  |  慧算财经  |  财经探秘  |  财经日报  |  今日财经  |  财经风向标
Copyright © 2025 智慧科技官网 网暻网络
备案号:陇ICP备16003923号-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