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AI机器人外呼骚扰电话的黑色幕后产业链
3月15日,在今年的315晚会中,曝光了令人深恶痛绝的骚扰电话背后的灰色产业链。这一现象不仅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暴露了相关监管机制的漏洞。从晚会披露的信息来看,这些骚扰电话的背后隐藏着庞大的利益链,涉及信息泄露、非法营销等多个环节。这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更需要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共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希望这次曝光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让骚扰电话无处遁形。同时,我也呼吁广大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到类似情况及时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的良好氛围。
据悉,这些专门从事“骚扰电话”外呼业务的公司,其核心工作是协助商家通过拨打电话进行营销推广,业内通常称为“电销”。这些外呼公司往往以“高效接触目标用户”“精准开发客户”等口号吸引客户,并且声称能够利用AI智能机器人完成营销电话的拨打任务。根据这些“外呼”平台提供的联系方式,315记者前往多个地区展开深入调查。
眼下,近年来,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营销电话推广已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趋势。一方面,这些机器人能够不分昼夜地工作,极大提升了拨打电话的效率;另一方面,它们所发出的声音经过真人录音精心制作,往往让人难以分辨与真实客服之间的差异。 这种现象反映了技术进步对传统营销模式带来的深远影响。从积极角度看,它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还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覆盖面。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不少隐忧,比如过度骚扰用户、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相关技术应用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健康发展,真正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的初衷。
在一家名为智优擎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里,负责人田经理打开了一套给客户测试运行中的系统后台,一家口腔医院的智能机器人的话术呈现在电脑屏幕上,每句话都设有相应的触发关键词,一旦消费者说了相关的语句,智能机器人会转到对应的回复内容。他表示,“AI 种类分得很广,这种是纯外呼 AI,AI 在前期,相当于无限接近一个真正的人帮你呼叫这个电话。”
注意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无论是使用外呼智能机器人,还是安排真人进行电话营销,只要未经消费者许可擅自拨打电话开展营销活动,均被视为违法行为。在通信行业中,存在一类被称为“虚商”的虚拟运营商,它们也提供11位数的手机号码服务,其中多数号码以17或16开头,行业内通常将其称为“小号”。
记者了解到,一些开展外呼业务的公司,通常会向虚拟运营商采购“小号”。这些号码既没有实体SIM卡,也无需实名登记。他们借助获客软件非法获取消费者电话号码,而虚拟运营商手中拥有大量此类小号,再加上智能外呼机器人的技术支持,便迅速构建起了市场上的电话销售产业链。
2025 年 315 晚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