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荨麻疹:‘荨’字音之争背后的医学谜团
植物的中文名称如同精炼的密码,包含了其原产地和形态特征等丰富信息,避免了冗长的生物学术语描述。
然而,在中国文字的深厚底蕴与悠久历史的影响下,植物名称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经历了许多演变。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发展,也揭示了文化传承中的细微差异。每个时代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观念都会对植物名称产生影响,这些名称的变化有时微妙,有时却大相径庭。通过研究这些名称的演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发展的。这样的演变过程不仅是语言学上的一个有趣现象,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次深刻探索。
作为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荨麻疹的主要特征是皮肤严重瘙痒,并伴有形状和大小各异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
尽管在使用药物治疗后,这些风团通常能在数小时至一天内逐渐消退,但荨麻疹反复发作的特性常常使患者感到困扰。 荨麻疹虽然可以通过药物得到暂时缓解,但在日常生活中频繁的复发无疑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心理压力。对于许多患者而言,寻找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他们最为迫切的需求。此外,如何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与歧视,也是值得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荨麻疹这一称谓生动地反映了患者所经历的不适,其症状犹如被荨麻刺痛一般令人难以忍受。
荨麻 图源:张贵坝园林官网
在荨麻疹这一疾病名称中,“荨”字的发音是xún,然而当它用来指代植物荨麻时,“荨”字的发音则完全不同,应读作qián。
这种在同一汉字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读音的现象,在植物命名中非常罕见。
探究其根源,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这种现象不仅展示了早期人类社会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我们理解古人的交流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线索。通过研究这些古老的语言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并从中获得启发,以促进现代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的发展。
【读音演变 终未统一】
“荨”字最初指的是一种可用于中药的草,其发音为tán。
据《尔雅》(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记载,荨是一种生长在山间的野草,其叶片形似韭菜,也被称为知母。
到了东汉时期,《说文解字》(约成书于公元100年)中将“荨”定义为“䒞藩”,并将其视作知母的学名,沿用近千年。
知母,宋朝以前称为“荨”,音tán 图源:每日一药网
北宋时期,医药学发展达到新的高度,此时“荨麻”一词开始在医药学著作中频繁出现,“荨”字也不再单独使用。
《益部方物略记》在公元1057年成书,由宋祁撰写。书中将荨麻称为蝎子草,意指其如同蝎子一样具有蜇人的特性。 荨麻被称为蝎子草这一命名方式确实富有诗意,但同时也揭示了这种植物潜在的危害性。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往往通过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以此来传递其特性或警示潜在的风险。荨麻虽然可能引起皮肤不适甚至过敏反应,但其在生态体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比喻性的命名不仅增加了人们对植物特性的直观理解,还提醒人们在接触时需谨慎小心。
《图经本草》(公元1061年成书,作者苏颂)则记载,荨麻全草皆可入药,具有祛风定惊、消食通便的功效;
《政和证类本草》(公元1081年成书,作者唐慎微)进一步描述了荨麻的生长地,称其生长在江宁府的山野之中,当地村民用其来治疗蛇毒。
与此同时,“荨麻”中的“荨”字读音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原本的“tán”音几乎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新增的“xún”和“qián”这两个读音。这种变化反映了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动态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语言规范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样的演变不仅增加了汉字使用的灵活性,也体现了语言文化的丰富性。
当读作qián时,其意为本字“䕭”;而读作xún时,则被视为“䕭”的后起字,即音义相同的另一种写法。
这两种读法在当时都颇为流行。
尽管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荨麻》中明确指出,“荨”字本应作“䕭”,读音为xún,但这一说法并未广泛流传,后世的训诂学家依然坚持认为“荨”字存在两个读音。
【异读规范 以讹传讹】
“荨”字读音的真正混淆,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普通话规范过程中。
在解放初期,由于当时的 literacy 水平普遍不高,人们习惯性地将荨麻、荨麻疹中的“荨”字都读作 xún。
当时,《新华字典》收录了“荨”字,但并未收录其本字“䕭”,因此“荨”的读音被确定为xún。
然而,到了1963年,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在拟订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中,对“荨”字的读音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原来的xún音,改读为qián。
这一修订不仅影响了新版《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工作,还使得“荨”字的标准读音从*xún*改为*qián*。这种调整反映了语言规范的动态变化,也体现了辞书编纂者对语言使用现状的持续关注和调整。这样的改动有助于减少使用者在日常交流中的混淆,同时也提醒我们语言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
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训诂学专家们倾向于让汉字的读音回归到它们原本的字音,以更准确地反映汉字的历史发音。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学者们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文字,还能够为现代汉语的研究提供更为精确的基础。 这一倾向反映了学术界对于语言历史演变的兴趣和尊重。通过追溯汉字的原始发音,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古代文献的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汉语语音变化的脉络,从而促进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不过,这也引发了关于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应用之间关系的讨论,毕竟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过度追求古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代交流的便利性。
1963年出版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
尽管如此,由于医生和患者频繁使用“荨麻疹”一词,他们依然习惯将其中的“荨”字读作xún。
相比之下,由于普通民众很少会接触到“荨麻”这个词汇,因此本次修订对公众的实际影响较为有限。
出于文字使用原则的考量,尽管存在以讹传讹的嫌疑,1985年国家制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还是对“荨”字的读音进行再次调整,将“荨”字定为多音字,并明确注明:“荨麻”中的“荨”读作qián,“荨麻疹”中的“荨”读作xún。
此规定既顾及传统习俗,又兼顾现实应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荨”字读音混乱的问题。
【蜇人野草 药食两用】
荨麻这种植物,其读音争议已绵延千年,它究竟有何等不凡的来头?这个问题不仅关乎语言学上的讨论,更涉及到了植物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荨麻作为一种常见的野生植物,在中国分布广泛,不仅在古代被用作药材,现代也被发现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尽管它的名字读音存在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荨麻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在我看来,荨麻之所以能引起如此长时间的读音争议,部分原因在于汉语方言的多样性以及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这恰恰反映了汉语这一语言体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每一种方言背后都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荨麻的读音争议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荨麻在野草界中可谓声名狼藉。
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它属于蔷薇目荨麻科荨麻属的草本植物,常见于农村的荒地、路边以及山野间。这种植物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也提醒我们即使在看似贫瘠的土地上,生命依然能够顽强地生长。这也让我们反思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它在华南地区的分布尤为广泛,而后逐步扩展至全国各地。
荨麻的茎与叶上布满了大多数高等植物所不具备的刺毛。这些刺毛实际上是植物表皮化的腺毛,能够分泌出蚁酸、丁酸等刺激性极强的酸性物质,专业上称为荨麻酸。荨麻的这种特性不仅使其在自然界中具有了独特的防御机制,同时也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例如,在户外活动中如果不慎接触到荨麻的刺毛,可能会引起强烈的皮肤刺激和不适感。因此,了解荨麻的特点对于提高我们的生活安全意识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荨麻酸的特殊性质也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兴趣,或许在未来能发现其在医药或工业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一旦人体接触到这些刺毛,就会感到刺痛或出现红疹,犹如患上了荨麻疹。
然而,与真正的荨麻疹不同,接触荨麻后引起的刺痛或起疹通常几分钟内就会消失。若用清水冲洗,痛痒感会更快缓解。
荨麻上的刺毛荨麻 图源:Urtica pilulifera
鲜为人知的是,尽管荨麻名声不佳,但它却具有药食两用的价值。在药用方面,荨麻的全株均可入药,对于初发的荨麻疹有着显著的疗效。
《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荨麻,风疹初起,以此点之,一夜皆失。”
简而言之,在荨麻疹早期,可以将新鲜的荨麻叶子捣碎取汁,涂抹于患处,据说一夜之间即可痊愈。
食用方面,荨麻作为一种野菜,其营养价值确实令人瞩目,甚至有观点认为它是地球上最有营养的植物之一。这种植物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具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尽管如此,我们在推崇荨麻的营养价值时,也应当关注其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如何可持续地采集和利用这一自然资源。 发表的看法:荨麻的营养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确保这类资源能够被合理利用而不被过度开采。此外,了解不同文化和地区的使用习惯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荨麻的价值。
其叶片含有丰富的钙、铁、镁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不仅可以用来泡茶,还可以直接食用。
当然,在食用之前,必须通过高温加工处理来去除那些让人感到不适的刺毛和刺激性的荨麻酸,这样处理后剩下的食材便成为了一道口感独特且营养价值高的美味佳肴。 这种烹饪方式不仅展示了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还提醒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注意食材的原始状态及其潜在的不利因素。高温处理不仅是对食材的一种净化过程,也让我们能够更安全地享用这些具有丰富营养的食物。这种方法不仅保留了食材的独特风味,还确保了饮食的安全与健康。
参考资料:
1.《“荨麻”和“荨麻疹”的“荨”为什么读不同的音?》,《咬文嚼字》2006年第10期
2.《“荨”字音义考》,作者陈会兵,《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荨麻属植物可利用价值综述》,作者李成生,《河北林业科技》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