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号卫星锁定诈骗线索,39万骗保案终现真凶
7月19日消息,据“吉林一号”公众号报道,长光卫星与中国人寿财险在工程险等业务领域展开深入合作,今年成功协助中国人寿财险西藏分公司侦破一起涉案金额达39万元的建筑工程骗保案件。 此次事件反映出科技与保险行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不仅提升了风险识别和理赔效率,也为打击骗保行为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跨领域的协作模式,有助于构建更加精准、高效的保险风控体系,对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4月,中国人寿财险西藏分公司接到了某建筑工程公司提出的退保申请。该公司表示,其投保的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自投保以来从未实际施工”,并要求保险公司全额退还保费,涉及金额达39万元。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保险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或投保人意图不明确的问题。企业以未实际施工为由申请退费,反映出在项目管理与保险保障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这不仅对保险公司提出了风险管控的挑战,也提醒企业在投保前应更加审慎评估自身情况,避免因信息不透明而引发后续纠纷。同时,此类事件也需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推动保险行业在承保和理赔环节进一步完善审核机制,确保公平合理。
“这类大额退保申请本身就存在较高风险,”中国人寿财险西藏分公司非车险部负责人表示,“特别是涉及建筑工程这类标的物明确、施工周期长的保险项目,我们必须进行严格核查。” 在当前保险市场中,大额退保现象逐渐增多,尤其在建筑工程等复杂项目中,其风险更为突出。此类项目通常涉及金额巨大、周期漫长,一旦出现退保情况,不仅可能影响保险公司资金流动,还可能暴露出潜在的道德风险或违规操作。因此,像中国人寿财险西藏分公司这样加强核查力度的做法,体现了行业对风险防控的重视,也反映出保险公司在面对复杂业务时需保持审慎态度。
从报道获悉,在确凿的卫星影像证据面前,投保人最初仍试图以“场地准备”“临时堆放”等理由进行辩解。对此,调查团队深入现场开展人工核查,细致梳理了项目区域内工棚、机械设备及施工痕迹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形成了项目建设进度监测报告。通过综合分析项目多阶段的发展状况,认定现场存在多处实际施工行为,从而构建起完整的证据链条。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随着科技手段在调查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人工核查方式正与现代遥感技术深度融合,极大提升了调查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也反映出部分投保人在面对监管时仍存在侥幸心理,试图通过模糊概念来规避责任。这种做法不仅违背诚信原则,也对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挑战。
“卫星图像所显示的特征与临时堆放有根本不同,”调查人员解释道,“我们不仅能够观察到施工机械的作业痕迹,还能通过图像分析测算出土方量的变化,这些都与正规建筑工程施工的特性高度一致。”
这是西藏地区首次系统性地将卫星遥感技术引入保险反欺诈调查,标志着在技术应用方面实现了突破,填补了高海拔地区在保险科技反欺诈领域的空白。同时,该案例首次构建了“天眼地勤”相结合的立体化调查模式,通过卫星遥感进行宏观监测,配合地面人员精准核查,显著提高了调查工作的效率。
此外,相比传统依赖人工蹲守和现场取证的方式,新技术的应用在成本效益上展现出明显优势,有效降低了保险调查的时间与经济成本,为保险行业在反欺诈工作中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解决方案。 我认为,这一转变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行业效率提升的重要标志。通过引入新技术,不仅减轻了人力负担,也提高了案件处理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有助于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保险风控体系。这种模式的推广,将对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