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司粪常创新!首家捐便中心上线,最高补贴5000日元引热议
2025年4月,日本山形县鹤冈启用了一个特殊的“公共厕所”。
准确来说,这个厕所是旱厕,没有冲水功能,不是为了解决当地居民的如厕需求,而是专门用来收集各种粪便,用于医学研究。这种设施的存在,反映出在特定科研背景下,对生物样本的收集有着特殊的需求。虽然其用途与传统公共厕所大相径庭,但这也说明了科研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和设施。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科学探索的严谨性,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此类设施设置合理性的思考。
我们可以称它为“捐屎中心”,是日本开设的第一家。
该设施由日本MetageneTherapeutics公司运营,据公司介绍,捐赠粪便并非无偿,只要粪便符合标准,每次最高可获得5000日元的补贴,约合243人民币,同时还可以签订长期协议,允许多次捐赠。 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细胞治疗和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也显示出行业对高质量样本的迫切需求。虽然补贴金额看似可观,但其背后涉及的伦理、健康风险以及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如何在鼓励参与与保障捐献者权益之间取得平衡,将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了吸引更多鹤冈居民前来使用,这家公厕的建设显得格外高端大气。
整体氛围显得非常整洁,以白色为主色调,搭配柔和的灯光,营造出温馨舒适的环境。现场设有三个独立隔间,外部还配备了一个休息区,供捐赠者在献血前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 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对捐赠者的关怀,也反映出公益场所越来越注重人性化服务。通过细节上的优化,能够提升人们的参与意愿,让公益行为更加温暖而有温度。
开头就已经提到,隔间里马桶是特制的,和平时用的不一样。
它不能冲水,里面放置了一个饭盒大小的容器,用于收集粪便。如厕后,这些粪便经过简单处理,将被封装运送至其他地点进行检测和研究。
人类的排泄物,有什么好收集检测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粪便移植(粪菌移植),简称FMT。
众所周知,我们肠道内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既有有益的也有有害的。粪便移植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有益肠道菌群转移到患者体内,以改善其肠道微生态平衡。 我认为,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粪便移植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展现出越来越大的潜力。它不仅为一些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肠道健康在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不过,这一疗法仍需在科学严谨的框架下进行,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是一种备受争议的疗法,公众对其看法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有的人觉得它是“万能”的,总在私下里尝试用别人的捐赠,来治疗各种疾病。由于是自制的,安全隐患很大,导致各种意外不断;
有的人觉得这种方式太恶心,完全持有否定态度。
但以目前的研究来看,只能说,粪便移植临床上对少数几种疾病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RCDI)就是其中一种,至于其他的很多疾病应用还在研究中(或许有用,但作用机制有待明确,所以不推荐私下进行,效果不一定好,还有其他风险)。
要研究,就需要大量健康的粪便,这正是捐屎中心设立的初衷。
按理说,全球人口众多,即使不进行捐赠,每个人每天都会排泄,研究“粪便”有什么难的,原材料根本不用担心!
但现实就是,好的、健康的粪便如今变得非常稀有,已经到了“一屎难求”的地步。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肠道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正常、健康的排泄物本应是身体状态的自然反映,但如今却成了难得的“奢侈品”。这不仅反映出公众健康意识的薄弱,也暴露出现代生活中许多潜在的健康隐患。关注肠道健康,不应只是个别群体的议题,而应成为全社会共同重视的课题。
就拿这次日本捐赠粪便中心的事情来说,首先,大多数人的报名资格都不符合要求;
捐赠者的要求很严格,年龄18 岁至 65 岁之间(有些地方要求18-30岁),不抽烟不喝酒,生活很健康,自身没有肠道疾病,也没有其他传染性疾病。
捐赠前几天应避免食用生食,不得使用激素类药物,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血液质量的行为,总之所有可能对捐献品质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都需严格规避。 在这一过程中,确保捐献者的身体状态处于最佳水平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对受捐者负责,也是对整个医疗流程的尊重。因此,相关注意事项的严格执行,有助于提升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这些生活细节都是通过“线上健康调查”获取的,通过了就算报名成功。
其次,面对医生一系列严谨的检查流程,包括详细的问诊、血液检测、粪便检查(含肠道菌群分析)以及唾液检测,只有全部通过后,才能正式成为捐屎人。 这种严格的筛选机制体现了对捐献者健康状况的高度关注,也反映出粪便移植在医学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潜在风险。尽管“捐屎”这一说法听起来令人不适,但其背后是科学与医疗进步的体现。随着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深入,粪便移植已被证明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建立一套规范、安全的捐献体系,不仅有助于推动相关医学发展,也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与权益。
接下来,捐屎人只要定期前往捐屎中心排便,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拉屎薪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肠道状况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此前检查不合格的捐屎人,通过后续调整仍有机会重新获得捐赠资格。同样,起初符合标准的捐屎人,若身体状况发生变化,后期也可能失去捐赠资格。因此,捐屎人通常每2至3个月会被复查一次,以确保其健康状况持续符合要求。 从这一管理机制可以看出,粪便捐献并非一成不变的流程,而是建立在持续监测和动态评估的基础上。这种做法既保障了捐献的安全性,也体现了对捐献者健康负责的态度。同时,也提醒公众,任何涉及身体健康的行为都应保持长期关注和定期检查。
最后,实际上“资本”早已将目光投向人类粪便,并非首次。全球多地已设立类似机构,捐献方式大同小异,补贴金额也颇为可观。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的产业链正在不断扩展,而其中蕴含的经济价值也逐渐被重视。
例如:2023年,西安某家医院推出“拉屎薪贴”,每次补贴300元,一周最多可领取5次;到了2024年,美国一家公司更是开出500美元一次的高额补贴;相较之下,日本的补贴金额稍低一些。 这些看似荒诞的补贴政策背后,反映出企业在吸引人才、改善员工福利方面的多样化尝试。虽然形式不同,但核心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补贴往往与特定的工作环境或岗位需求相关,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普遍现象。在关注这些新闻的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其背后的动机与实际效果。
这也表明“符合研究标准的粪便”数量确实有限,此次日本将捐屎中心设立在鹤冈,并非临时起意的决定。
设立之初,该地区饮食文化丰富,膳食纤维和海鲜类蛋白质摄入量较高,相较于其他地区,其生活方式更为健康,因此粪便的品质也相应更好。 我认为,饮食结构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高纤维饮食有助于肠道蠕动,促进排泄,而海鲜类蛋白质则富含优质营养,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这种饮食习惯的长期积累,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身体的代谢表现上。当然,我们也不能仅凭单一指标来判断整体健康状况,但不可否认的是,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础。
然而结果并不理想,据相关报道显示,最初报名人数超过300人,经过线上健康问卷筛查后,有230人被淘汰,最终具备捐赠资格的仅有3人,合格率不足1%。